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作为刚走上岗位不久的年轻干部,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心得,我既紧张又荣幸。还记得刚走出校园时,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的工作场景:或许是在重要会议上建言献策,或许是在项目一线攻坚克难,又或许是在服务群众时收获认可。可真正入职后才发现,日常面对的多是 “不起眼” 的活儿——整理会议纪要、核对报表数据、接听群众来电,甚至是帮同事分发文件。一开始,心里确实有落差:“我学了这么多年,难道就只能做这些?”“这么卖力干,领导能看见吗?”

后来在跟老同事聊天、参加组织培训时,我慢慢明白: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 “一步登天”,而是 “步步踩实”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三个 “不怕”,也算是对自己的提醒和勉励。

一、不要怕 “被忽视”——“不起眼” 的小事,是成长的 “垫脚石”

刚入职那阵子,我最怕的就是 “努力被淹没” 。比如连续加班整理了 3 个月的档案,却没收到一句表扬;精心准备的工作汇报,在会上只被简单提了一句。那段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 “是不是不适合这份工作” 。直到有次跟单位的张科长聊天,他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20 年前,张科长刚进单位时,负责的是 “最没技术含量” 的文件收发。别人觉得这活儿 “谁都能做”,他却没应付:收到文件后,会按 “紧急程度+业务类别” 分类,在每份文件上贴好便签,标注 “需协调部门”“建议办结时间”;发出的文件,会登记台账,定期跟踪落实情况。就这么干了两年,单位里谁要找历史文件、谁要查政策依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后来单位承担一项重大改革任务,需要梳理近 10 年的政策文件,张科长凭借自己整理的台账,仅用 3 天就完成了别人预计 1 周才能做完的工作,一下子成了 “关键帮手” 。

他跟我说:“年轻干部最怕 ‘眼高手低’,总觉得小事 ‘掉价’,却忘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你整理的每一份纪要,都是在学习领导的思维逻辑;你核对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在培养严谨的工作习惯;你接的每一个群众电话,都是在积累沟通的技巧。这些 ‘看不见’ 的积累,就像给房子打地基——地基越深,房子才能盖得越高。”

总书记曾说:“干部多 ‘墩墩苗’ 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被忽视” 的日子,其实就是我们的 “墩苗期” 。那些看似 “没亮点” 的工作,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的 “出彩” 攒力气。就像农民种庄稼,播种后要经历漫长的 “扎根” 阶段,地面上看似平静,地下的根须却在拼命向深处生长——只有根扎得稳,后续才能扛住风雨、结出硕果。

所以现在的我,再面对 “不起眼” 的工作时,会多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件事里藏着什么可学的东西?”“我能不能比上次做得更细致?”“我的工作能给同事提供什么帮助?” 慢慢发现,原来 “被忽视” 的不是努力,而是我们对 “价值” 的误解——当我们把小事做透、把基础打牢,“被看见” 只是时间问题;就算暂时没被看见,那些沉淀下来的能力,也早已成为自己的 “底气” 。

二、不要怕 “被折腾”——“不安稳” 的挑战,是能力的 “加速器”

入职半年后,我刚把手头的业务摸熟,正想 “按部就班干稳当”,领导却突然安排我参与一个跨部门的临时项目,还兼任了支部的宣传委员。那段时间,白天要跑项目调研,晚上要写宣传稿,周末还要整理调研数据,每天忙得像 “旋转的陀螺” 。有好几次,我都想跟领导说 “我应付不过来”,甚至觉得 “这就是瞎折腾,把我当 ‘万能替补’ 用” 。

直到项目结束后的总结会上,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年轻干部不要怕 ‘多干活’,每一次 ‘折腾’,都是给你们 ‘补能力’ 的机会。” 现在回头看,那段 “被折腾” 的日子,确实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

以前我只懂自己的业务岗,参与跨部门项目后,才摸清了单位 “业务-财务-人事” 的运转逻辑,现在跟其他部门沟通时,能一下子抓住关键;以前写材料只会 “照模板套”,兼任宣传委员后,为了写好一篇党员故事,我跟着老党员跑了 3 次社区,学会了 “用细节打动人”,现在写的材料不仅能 “达标”,还能被评为 “优秀文稿”;以前遇到突发情况会慌神,项目里有次调研数据出了错,我连夜协调 3 个部门重新核对,最后按时提交报告——那次之后,我再面对紧急任务,心里多了份 “稳劲” 。

其实,“折腾” 的本质,是打破我们的 “舒适区” 。就像学游泳,总在浅水区扑腾,永远学不会;只有敢往深水区走,在呛水、调整、练习中,才能慢慢掌握换气和划水的技巧。对年轻干部来说,“按部就班” 看似安稳,实则会让我们的能力 “停滞不前”;而 “被折腾” 时遇到的新任务、新挑战,就像给我们的能力 “打开了新窗口”——接触不同领域,能拓宽视野;应对突发问题,能锤炼应变;协调多方关系,能提升统筹。

有人说 “折腾是浪费时间”,可实际上,每一次 “折腾” 都是在给能力 “拼图”:今天参与项目,补的是 “统筹能力”;明天负责宣传,补的是 “表达能力”;后天处理纠纷,补的是 “沟通能力” 。拼着拼着,我们就从 “只懂一块” 的 “专才”,变成了 “多能兼顾” 的 “多面手” 。

现在的我,再接到 “额外任务” 时,会先想 “这件事能让我学到什么”,而不是 “这会占用我多少时间” 。因为我知道,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 “等出来” 的,而是 “干出来” 的;能力的提升,也从来不是 “顺理成章” 的,而是在一次次 “折腾” 中 “逼出来” 的。当我们能把 “折腾” 中的挑战,变成 “成长中的收获”,就能在人生的赛道上,跑得更快、更稳。

三、不要怕 “被约束”——“有条框” 的规矩,是前行的 “防护网”

上个月,我在处理一项群众补贴申请时,有位熟人找我 “通融”:“资料差一点没关系,你帮忙先报上去,后续我补上。” 当时我有点犹豫,毕竟是熟人开口,而且 “就差一点资料” 。可转念想到单位的纪律要求——“所有申请必须材料齐全、审核无误,绝不能 ‘开口子’”,我还是婉拒了,帮他一起梳理了缺失的资料,教他怎么补全。

后来那位熟人补完资料顺利拿到补贴,跟我说:“一开始还怪你 ‘不通情理’,现在才明白,你这是帮我 ‘避坑’——要是当时真 ‘通融’ 了,万一出了问题,不仅你受影响,我这补贴也拿得不踏实。”

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明白:约束不是 “枷锁”,而是 “防护网”;规矩不是 “绊脚石”,而是 “导航仪” 。年轻干部刚走上岗位,手里有了一定的职责权限,身边也会遇到各种诱惑——可能是 “人情往来” 的请托,可能是 “能省点事” 的捷径,可能是 “小贪小占” 的机会。而党章党规、单位纪律这些 “条条框框”,就像给我们划定了 “安全区”:它告诉我们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帮我们划清 “公与私” 的界限,守住 “廉与洁” 的底线。

就像开车上路,交通规则看似 “限制” 了我们的车速和路线,实则是在保护我们的安全。红灯不是 “不让走”,而是 “让我们避开危险”;限速不是 “不让快”,而是 “让我们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如果没有规则,看似 “自由” 的驾驶,实则是 “危险的冒险”——随时可能撞上行人、追尾车辆,最后 “车毁人亡” 。

面试时曾遇到一道题:“灌木像人的欲望,没有修理就杂乱无章,修理之后才让人心旷神怡。” 年轻干部就像刚栽下的灌木,纪律规矩的 “修理”,不是 “扼杀个性”,而是 “扶正方向” 。如果因为怕 “被约束” 就无视规矩,就像灌木任由枝丫乱长,最后只会 “长得歪、长不高”;只有在规矩的 “修剪” 下,才能 “长得正、长得壮” 。

现在的我,每次面对 “人情” 与 “规矩” 的选择时,都会提醒自己:“敬畏规矩,不是胆小,而是清醒;遵守纪律,不是保守,而是保护。” 因为我知道,年轻干部的路还很长,一时的 “灵活变通”,可能会埋下 “终身遗憾” 的种子;而在规矩的轨道上踏实干事,才能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成长路上,“被忽视” 是常态,“被折腾” 是考验,“被约束” 是保护。只要我们能以 “不怕忽视” 的定力打基础,以 “不怕折腾” 的闯劲长本领,以 “不怕约束” 的敬畏守底线,就一定能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实现价值。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奋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次面对小事时的认真,每一次迎接挑战时的勇敢,每一次坚守规矩时的清醒。” 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三个 “不怕”,踏实走好每一步,努力成为一名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年轻干部!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