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题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材料10篇

主题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材料

一、“内河运费扣减”调研破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关总署以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着力点,围绕“内河运费扣减”难题深入调研,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打造全流域黄金水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

内河航道是国际航线延伸并辐射内地口岸的“黄金水道”,发挥着畅通内外循环的重要作用。根据海关相关规定,转关运输中单独列明的内河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无需征税。但相关企业反映,由于转关货物运费是按国际国内联程总费用结算,进口企业通常无法提供内河段的运费单据,无法以客观量化的数据合理区分内河运费,难以真正实现运费扣减。

因此,如何将货物运抵我国境内后的内河运费从完税价格中剔除,从而降低进口征税基数,减轻企业税负,成为海关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海关总署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探索内河运费扣减政策可实施可落地的最佳路径。

——组织税收征管局(11)和11、11等长江经济带沿岸1个海关成立工作专班,了解掌握内河运输价格构成及影响因素。通过研讨充分诠释《WTO海关估价协定》和相关国内法对运费分摊问题的规定和立法原意,形成《水路运输境内运费扣减调研报告》,探索拓展企业合规申报及享惠的途径。

——组织工作专班赴京都省11市开展实地调研,总结成效并撰写扩大试点可行性评估报告,为相关工作推广打下基础。

——组织口岸海关因地制宜。11海关与长江干线航运行政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沟通探讨,在交通运输部官网公布重点航线的运价水平,海关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新增航线运价信息需求,为企业进口申报扣减运费提供依据;11海关联合地方政府研究推出内河运费客观量化分摊方案,合理区分进口转关货物的国际、国内段运费,向相关企业精准推送。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总结评估,海关总署出台了《内河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不计入进口货物完税价格估价指引》,明确在企业无法提供内河运费单据的情况下,符合相关标准的数据资料可以作为企业申报扣减的依据。2023年1月11日,估价指引发布后首票享惠的进口转关货物在武汉新港海关顺利通关,当日武汉、长沙等地企业申报扣减运费11万元,减征税款1.1万元。

据了解,为加大推行力度、规范业务执法,海关总署关税司组织开展了内河运费扣减估价管理线上培训,讲授估价指引的条文内容、运用实践以及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全国海关共1111多人参加。

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口岸成功推行的基础上,“内河运费扣减”政策将向包括11、11在内的内河流域全面推广,惠及进口企业超千家,全年预计为企业节约支出1111余万元,有效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海关总署坚持以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实干担当促进发展”和“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目标任务,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坚决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使命担当、严守国门安全毫不含糊的行动实践,在守国门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海关力量。

强化源头管控。严格实施准入管理,2023年1至1月(下同),与11个国家(地区)签署水产品、猪肉及制品等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合作协议11份,确保输华食品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及标准等要求;持续强化动态监管,对11个国家(地区)11家输华食品生产企业开展远程视频检查,暂停1家问题企业产品进口,督促境外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和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严格口岸把关。持续强化跨部门联动协作,联合公安、商务等部门开展进口食品“国门守护”行动,密切跟踪日本核废水排海问题,对日本输华食品实施最严格的进口监管,及时对外发声,回应社会关切。加强监督抽检,对1.1万个进出口食品化妆品样品开展111万项次的检测监测,实施退运或销毁不合格产品1111批次,坚决阻断问题产品流入。开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食品“健安1111”专项行动,对11大类产品、111个样品实施监测,对11批不合格产品采取下架、召回等风险消减措施。

加强风险防范。开展风险信息监测,重点关注“两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收集研判信息1111余条,分级分类跟进,防范风险于未然;妥善应对处置受克罗诺杆菌污染雀巢婴儿配方奶粉召回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舆情信息11起,发布消费提示1份。

面对多元需求。积极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持续优化完善境外食品检验检疫体系实地评估和企业注册工作流程,新增11个国家(地区)11种次食品准入,在华注册企业1111家;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形势,加大食用植物油等资源类食品进口支持力度,全力保障重点民生食品稳定供应。

三、力促“新三样”加速扬帆出海

11是“新三样”的重要出口省份,11分署和省内海关坚决落实主题教育要求,将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11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深入重点企业开展调研走访,及时汇总企业问题建议,“量身定制”支持11“新三样”扩大出口的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受新能源补贴及欧洲碳排放政策的双重影响,1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上半年,11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增长1倍。11分署积极组织省内海关开展“点对点”“一企一策”帮扶,指导企业规范申报并安排专人专岗审核,打造“提前申报+抵港直装”,大幅缩短货物在港时间,实现货到放行,降低通关成本,最大限度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通关便利。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走向海外,汽车售后服务需求随之增加,需要同时采购发运多个车型的多种配件,如果将采购订单的每一个零件都分开申报,将加大企业报关难度和被查验几率。针对以上问题,11分署积极协调推动11海关出台简化申报政策,创新推出汽车零配件“出口归并简化申报”方式,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报关、查验等成本上百万元,得到企业高度好评。

在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过程中,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出口增势最为显著。上半年,11锂电池出口增长11.1%。11分署积极协调省内海关对企业建档立项,指导企业规范申报,优先查验、优先检验高级认证企业,保障货物高效验放。例如,11海关针对企业提出的优化监管模式意见建议,出台了“检查验证+合格保证”的改革措施;自试点以来,海关相关外勤作业频次减少近七成,产品整体通关时间缩短超11%,实现“检验关员少跑、锂电池企业快跑”的目标,以实际行动助力“新三样”产品外贸出口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倡导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海外光伏产品需求持续旺盛,上半年,11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11%。光伏行业出口的快速增长,对企业的全程物流交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分署牵头省内海关积极回应业界诉求,在粤港口岸创新实施“海空港畅流计划”业务改革,提升航空运力,企业实现“一站式”出口;关注和解读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政策信息,协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

四、“组合拳”服务首都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11海关牢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聚焦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以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为抓手,打好助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支持首都“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调研了1111家外贸企业,收集了111项意见建议,制定了11项措施11海关多措并举保障首都开放型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上半年,11地区实现进出口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高于全国增速1.1个百分点,实现进出口双增长,规模创历史新高。“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通关保通保畅机制”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发展百佳案例。

优平台,构筑制度开放“新高地”。坚持把综保区作为推动首都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11综保区的“保税+”模式持续做大做强,11国际机场综保区“四个一”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持续优化,进口通关时间始终处于全国前列。主题教育期间,中关村综保区顺利获批设立,成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保区。

优通道,开通循环高效“快车道”。以畅通“双枢纽”空运渠道为龙头,创新实施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协同监管模式,实现空运资源共享共用、优势互补。上半年,“双枢纽”进出境航班和进出境人员分别达1.1万架次和111.1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1.1%和11.1倍。以深化海运“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为抓手,助力打造“京津冀协同港口服务中心”,以开辟陆运新通道为突破,助力开通11地区首趟“本地报关、全国通关”的中欧班列,帮助企业“一站式”享受天津港“海上门户”的枢纽功能,更好地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

优环境,用好助企纾困“工具箱”。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机关干部下基层”“海关政策进万家”系列行动。上半年,关党委带头上门服务1111家企业,解决问题及答复咨询1.1万件,帮助企业用好用足RCEP、汇总征税、多元化税收担保等享惠政策,为企业办理减免税款11.1亿元,办理税收担保111.1亿元,担保额同比增长11.1%。

优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加速器”。为总部经济量身定制“一体化”“一站式”支持政策,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进口‘白名单’制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为会展产业推出“一次备案、分批报关”通关模式,为种禽产业量身定制1项通关保障措施。其中,医药健康产业“智能审批”改革后,通关速度比以前提升了11%;我国自主培育的种鸡实现出口“零”的突破。

通过优平台、优通道、优环境、优产业,今年上半年,11海关关区注册企业增至1.1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实现11.1%的增速。11地区高新技术产品、集成电路、医药材及药品分别同比增长11.1%、11.1%和11%,特别是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的“新三样”出口增长111.1%。11地区的贸易对象已增至111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五、口岸智慧管控模式助力一流智慧港口建设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天津海关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践行“智慧海关”理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监管作业模式改革,用实际行动助力一流智慧港口建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口岸智慧管控平台、建设多源化数据信息预警网络、提升海关监管设备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三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建设口岸智慧管控平台。11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同时也是老港,天然存在着码头布局分散、容量小、存储能力低的问题,码头进深最短处不足111米,与国际通行的1111米进深存在较大的差距。受此影响,港口码头间的集装箱搬倒和短途运输次数多,与此同时,因现有的码头不能做到内外贸货物同港装卸和同场堆存,还存在着港口和堆场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破解难题,11海关以实现内外贸货物同港装卸和同场堆存为目标,探索建设“智慧管控平台”,该平台融合了机器视觉的“眼睛”、人工智能的“大脑”以及AR增强现实技术,可对集装箱信息进行实时捕捉和自动识别,为每一个集装箱分别赋予单独的虚拟身份标签。有了这个包含内外贸、空重箱等属性信息的身份标签,海关就可以对每个集装箱进行有效识别,从而使内外贸货物同船运输和同区堆存成为可能。

2022年,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天津海关以天津港东疆港区作为试点,新增装卸内贸货物实现从零到111万标箱的突破;今年上半年已超过111万标箱,全年预计将达到111万标箱,这个吞吐量级相当于在11港内新建了一个海口港级别的大型内贸港。

建设多源化数据信息预警网络。11海关探索将海关监管经验和监管要素转化为111多项“参数化”业务逻辑,形成智能系统算法,构建了海关监管信息预警网络,用人工智能超脑实现港口作业流程的智慧化管控。

现在借助信息预警网络,引入了港口全流程数据,把海关业务嵌入到港口作业流程中,通过港口信息、实货数据与海关业务逻辑的交叉比对,依托数据和算法进行实时管控。合规货物可以顺势接受海关远程监管无感通关,异常变动和转移的集装箱得以实时感知并自动预警,1分钟内即可锁定问题集装箱,实现精准嵌入式监管。

提升海关监管设备智能化科技化水平。11海关向科技要安全,向智能要效能,通过智能装备的组合应用,织密了口岸监管的防护网,也保障了合规货物快速通关。天津海关研发了便携式固体废物排查仪,在码头内即可开展疑似固体废物的现场分析检验,取样分析时间压缩到11分钟以内,有效解决了既要准还要快的矛盾。

在安全生产方面,11海关研发了集装箱嗅探机器人,让机器人的“电子鼻”伸入集装箱通气孔进行嗅探,采集识别是否存在气态致灾因子。“电子鼻”敏感度达到了PPM级,做到危险货物的甄别工作更快、更准、更安全。

通过探索实践,1海关助力港口集疏运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11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1111.1万标箱,同比增长1%。

六、拓展大湾区组合港辐射范围见成效

今年1月,总书记在11考察时强调,“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11海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11市11区“核心引擎”定位,发挥海关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枢纽”作用,在全国海关首创“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以制度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践行“高水平开放海关必作为”。

促进资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11区城市滨海临江、河网密布,港口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了以11、南沙、香港等港口为枢纽的世界级港口群。但受制于水网航道水深不足,大型国际货轮无法直接驶入珠江水道各支线码头,商品“走出去”必须通过小型驳船运输至沿海枢纽港。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下,企业或者集中在枢纽港等待办理报关查验放行手续,或者在两地海关分别办理转关手续,不但耗用时间人力,而且成本较高。地方政府、港口企业迫切希望海关通过业务改革,推动枢纽港和支线港资源共享、一体运作,实现货物自由灵活流动,做到“多港如一港”。

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11海关以“智关强国”行动和智慧海关建设为抓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落地,将散落在珠江沿线的港口视为一个整体,将港口间的途中运输看作港区内部调拨,依托进出境舱单“一单到底”实现物流全程管控,货物只需在支线港“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为加强对货物调拨的途中监管,11海关综合应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开发建设了“多式联运物流智能管控平台”,接入地方政府、码头企业、运输工具等多方数据,实现了“数据流、轨迹流、视频流”的实时在途监控,并对异常情况开展智能预警处置,在精准防控监管风险的同时,减少对贸易流程的干预。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大幅提升11港货物中转效率,达到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自由贸易港水平,码头企业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安排国际班轮和内河驳船的装卸计划,实现了集装箱11小时自由转运;另一方面将沿海枢纽港的海运服务延伸到企业腹地,货物进入到支线港视同进入枢纽港堆场,企业可以更加便利灵活地组织生产和物流,促进了大湾区港口群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大湾区港口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已累计开辟航线34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全覆盖,并将辐射范围延伸至粤东、粤西地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的码头数量占京都省外贸码头总数的11%,享惠企业超过1111家。今年以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运输货物月均达1.1万标箱,集装箱在码头平均堆存时间减少三分之二,每年企业可节省1亿元的报关和用箱费用。

THE END
打赏
海报
关于主题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材料10篇
主题教育阶段性工作总结材料一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沟渠海事局党委牢牢把握总要求、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精心谋划部署,注重实际成效,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创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