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史第一部分(格利高利一世,巴洛克)

来自G+,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一、格利高利一世的圣咏
        在大陆,每一个准备考艺术学院的学生都要看一本书:北大的彭吉象教授的《艺术学概论》。此书里,彭教授把交响乐比作人类艺术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人类艺术享受的最高阶段。虽有夸张,却符合实情。
在西方,音乐一直被列为七大艺术之冠,对音乐的各种名人名言更是不计其数。我一直对西方古典音乐存有敬意,想用自己有限的水平和笔墨为大家搞清楚其来龙去脉和基本规则。需要强调一点,这里所说的古典音乐就是西方古典音乐,而中国的民乐不在这个系列之内。
        西方音乐的源头来自基督教音乐,而基督教音乐起源于犹太音乐,而犹太音乐又深受希腊艺术影响。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敕令”之后,基督徒开始放声歌唱。公元4世纪末,米兰大主教安布洛斯推行礼仪圣歌,引入具有和声效果的双声部合唱,并准许非教籍人士及俗人参与歌唱。
        公元6世纪,教皇格利高利一世开始音乐改革。格里高利出身显赫,是罗马元老院的贵族,其家族两度出任教皇。他本人曾担任罗马总督,后归隐修道院。公元590年成为教皇。基督教的传承发展是由东至西,沿着迦勒底、叙利亚、希腊、罗马、高卢、西班牙顺序传播的。此过程中,不可避免打上了时代和地区的烙印,形成不同的宗教理念和礼拜仪式。这些在罗马教廷看来,不仅不正宗,而且危险。所以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规范统一,成为历代教皇的重要任务。
        格里高利一世敏锐地意识到,要想规范基督教礼拜仪式,最直接的办法是从音乐入手,用音乐的格式制约和规范。他下令编纂《赞美诗唱和集》,广泛吸取古希腊、希伯来、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元素,然后借用希腊无伴奏式的、单声部的纯人声(男声),在一个多八度的音域里无节奏地、即兴地歌唱(小节线和节奏时值概念出现在十二世纪以后)。教廷以法律规定,在正规的基督教礼拜仪式中必须使用这些肃穆超脱的歌曲,史称“格里高利圣咏”,或称“素歌”。
另一方面,这种圣咏统一使用拉丁语,因为在发音上,拉丁语的语音非常饱满、开阔和温暖,这让拉丁语在诵读的时候听起来特别纯净和上扬,而且拉丁语有大量连诵情况,能使突兀的发音变得柔和、圆润和连贯,具有突出的吟咏效果,十分适宜音乐旋律的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格里高利圣咏虽是史上最纯净圣洁的宗教音乐,却产生于历史上最混乱动荡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人民饱受瘟疫和饥馑之苦。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东西方的艺术理念在此不谋而合,真是让人感叹。
        二、巴洛克
        如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巴洛克的本意,就是“繁琐与畸形”。其实,巴洛克这一术语最早来自于美术界,专指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和奥地利华丽的建筑与装饰风格,与教堂、宫廷等建筑物密切相关。后来,这一概念被移植到音乐界,用来描述从1600年到1750年(巴赫逝世)这一时期与之可比拟的音乐。
        欧洲的巴洛克时代与中国的“清三代”接近,两个时代都呈现出繁荣景象,尤其是古典音乐表现出的崭新性。
        首先是宗教的繁琐,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成立新教时,传统天主教受到很大冲击,这激发了天主教内部的反抗思想。1534年,依纳爵·罗耀拉与其他六名巴黎大学的学生成立耶稣会,目的就是从内部改革教会,使之更加宗教化。与新教相反,耶稣会要求会员甘愿贫穷,把财富贡献于教会侍奉上帝。所以,他们建立的教堂外形端庄挺拔,成排的廊柱及雄浑的穹窿夸张醒目,教堂内部色彩鲜艳,有大理石雕塑、巨幅油画、象牙器具、水晶马赛克墙面、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格栅,无不透着奢华,布道仪式也很繁琐,从节目程序到服装行头甚至音乐,华丽堆砌,不厌其烦。所以说,耶稣会反新教改革对崇尚繁琐华丽的巴洛克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说,耶稣会就是巴洛克产生与发展的土壤。
        另外,为其提供土壤的还有一个群体,即荷兰中产阶级。他们刚刚崛起,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他们相对于家具这种东西,更喜欢油画,尤其是反映主人精神状态的自画像,才是真正的财产。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花两三千荷兰盾买一幅油画,而当时荷兰的大议长兼连省共和国的第一长官,一年的俸禄正好是两千荷兰盾。所以这个时代出现了诸如伦勃朗、米埃利斯、斯滕这样的巨匠。而且他们更关注宗教以外的社会生活。巴洛克首次摆脱了教会宫廷,进入了普通家庭。
         巴洛克的音乐特性十分明显,一听就能感知。它格外强调音乐的对比性。这种对比不是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平衡。除了传统的的作曲与演奏技法的对比,巴洛克音乐还十分讲究音色的对比。音色不仅是一件乐器发出的声音特色,更是不同乐器的声音的交织。此时发明的大协奏曲就是很完美的音色对比形式。大协奏曲的独奏表演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甚至更多的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名为主奏组,乐队则是协奏组。主奏组可以是几件相同的乐器(如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中,主奏组是两把小提琴),也可以是几件不同属性的乐器(如泰勒曼的《D大调三只小号、两只双簧管与乐队的协奏曲》)中,小号属于铜管乐器,双簧管属于木管乐器。
        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巴洛克音乐的对比还体现在和声以及演奏形式上。此时,人们对歌剧的兴趣从宣叙调转到咏叹调,更加注重旋律的优美及和声的丰满。音色的对比也扩展到乐器以外的领域,比如人声参与到乐器之中。各种独唱、对唱、小合唱、大合唱与不同编制规模的乐队进行对比,使音色的概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巴洛克艺术的建筑往往强调对以往规则的破坏与曲解,而巴洛克音乐恰恰相反,非但不喜欢夸张的变形与随意搭配,其复调技法天生就讲究和谐平衡。对位手法之严格堪比数学推演,以至于后人嫌其过于格式化,常常将其作为练习曲来演奏。所以从十八世纪以后,当人们描述一个人的作曲或演奏时,如用到巴洛克一词时,往往含有贬义,即粗俗的、过时的、老土的趣味。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古典音乐史第一部分(格利高利一世,巴洛克)
来自G+,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一、格利高利一世的圣咏         在大陆,每一个准备考艺术学院的学生都要看一本书:北大的彭吉象教授的《艺术学概论》。此书里,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