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创新 工作总结

1、总体目标与技术路线
1.1 研究内容
本项目围绕探索川东北地区山区及类似的丘陵地区优质生猪健康养殖综合技术与环境控制为目的而展开,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优质生猪健康养殖,提高猪场综合效益为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提高母猪生产群体繁殖性能、盆周山区及丘区健康养殖综合技术、发酵床养殖模式研究、优质猪肉形成的遗传学机制研究等四个专题。其中,前两个专题注重对相关已有研究成果的集成创新,突出应用效果,重点在于形成一套固定化的健康养殖模式。后两个专题则注重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去客观评价发酵床养殖模式、研究优质猪肉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对各个专题研究内容的具体描述如下:
提高母猪生产群体繁殖性能:主要从母猪群体结构优化、繁殖周期控制、人工授精的精液稀释处理和保存技术、减少母猪分娩应激、在母猪饲喂方案中增加青绿饲料和农副产品的使用等角度研究和集成如何提高生产群体繁殖性能的实用技术。
盆周山区及丘区健康养殖综合技术:主要从减少用药量和抗应激的角度研究使用抗应激添加剂、饮水消毒模式等保健养殖和营养技术。为了突出具有盆州山区和丘陵地区特色的健康养殖模式,针对巴州区实际,专门设立青绿饲料和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专题。
发酵床养殖模式研究:重点监控发酵床垫料中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细菌类别、病原菌种类及致病性等细菌学特性,以客观评价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
优质猪肉形成的遗传学机制研究:以糖酵解过程为关注点,针对屠宰后糖酵解过程和肉质性状变化的生理机制展开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内容:屠宰后肌肉中乳酸含量与pH值的关系、糖酵解通路中与糖原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糖代谢通路上几个重要蛋白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和协同表达机制研究。
1.2 技术路线
专题一、提高母猪生产群体繁殖性能的综合技术
(1)母猪群体结构的优化
研究目的:重点研究不同胎次与母猪窝产仔数的关系。
研究方法:通过对巴中惠昌生猪养殖场的母猪繁殖性能测定数据,综合分析各品种母猪不同胎次与产仔数之间的关系,为优化群体结构、制定生产计划,提高母猪群体生产力提供依据。
(2)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天数与母猪年生产力的关系
研究目的:从控制繁殖周期的角度研究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方法。
研究方法:为获得最佳的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天数,以提高母猪年生产力。通过对巴中惠昌养殖场繁殖管理数据库里的母猪生产数据进行收集和追踪,分析断奶至发情间隔天数对母猪年生产力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的发情间隔天数以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3)种猪最佳配种模式的筛选
研究目的:从精液处理方法与配种方式的角度研究提高全群受胎率的方法。
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不同稀释剂、不同稀释倍数、不同保存方法对精子活率的影响以及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两种不同配种方式对受胎率的影响,探索适合本地区条件的最佳精液处理和配种方案以提高全场的配种率。
(4)减少母猪分娩应激的技术措施
研究目的:从降低母猪夏季分娩应激的角度研究减少母猪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的方法。
研究方法:以复方布他磷注射液(有效成份为布他磷和维生素B12)作为减少母猪夏季分娩应激的抗应激添加剂,检验其控制母猪分娩应激的效果。
专题二、盆周山区及丘区健康养殖综合技术
(1)不同抗应激添加剂的使用效果研究
研究目的:从减少用药量和抗应激的角度研究使用抗应激添加剂实现保健养殖,筛选最适宜山区及丘区生产实际的抗应激添加剂。
研究方法:对不同阶段猪只的不同抗应激添加剂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生猪养殖的健康保健方案,确定适合在巴州区为代表的山区及丘区生猪生产模式下的保健养猪模式。
(2)饮水消毒对仔猪生产的影响研究
研究目的:饮水是导致猪群疾病的重要原因,确定最佳的饮水消毒方法来控制水质是确保健康养殖的重要措施。
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煮沸、次氯酸钠和紫外线消毒等不同方法处理饮水后饲喂仔猪,研究其对仔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腹泻率等的影响,探索最佳的饮水消毒措施以有效控制全群疾病发生,提高饲料利用率。
(3)山区及丘区青绿饲料和农副产品开发利用
研究目的:遵循山区和丘区传统养殖模式,筛选当地最适合用于生猪养殖的农副产品和青饲料类型用于生产并确定适合的添加量。
研究方法:分别针对种猪和商品猪,研究使用本地不同农副产品和青饲料的饲喂效果,筛选当地最适于养猪生产的农副产品和青饲料及其添加量。实现既充分利用本地优质的自然资源,又不降低生产效率的健康养殖。
专题三、发酵床养殖模式研究
(1)发酵床垫料中碳氮含量的变化和舍内环境变化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发酵床垫料中的碳氮含量变化规律及相应的猪舍内环境变化。
研究方法:通过测定早期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风干样品的全碳和全氮含量,对生物发酵床早期垫料中碳和氮变化规律进行记录与分析。同时追踪舍内温度、氨气、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
(2)发酵床垫料的细菌学和病原菌学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发酵床垫料中的细菌类群及主要病原菌。
研究方法:采集不同阶段猪只的粪样及不同阶段发酵床垫料样品,经细菌分离后进行生化鉴定、16S rDNA分子鉴定和致病性实验,确定细菌类型和致病菌种类及其随时间的含量变化规律,并进行致病性实验,以客观评价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
专题四、优质猪肉形成的遗传学机制研究
(1)屠宰后肌肉乳酸含量变化趋势与pH值的关系
研究目的:以肌肉中的乳酸含量为重点,研究肌肉中乳酸含量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从乳酸的角度阐明优质猪肉形成的遗传机制。
研究方法:通过ELISA对屠宰后45min、24 h、48 h、72 h和96 h背最长肌和腰大肌的乳酸含量进行测定,再结合分析乳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与pH值间的关联性。
(2)糖酵解过程中与糖原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肉质性状的作用
研究目的:研究肌肉中与糖酵解通路相关的各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作用。
研究方法:对不同肌肉组织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肝糖原、GP、乳酸、葡萄糖、游离葡萄糖、PG、MG等与糖酵解通路相关的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组织间的差异,同时结合组织的生理功能分析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效应。
(3)糖代谢通路上几个重要蛋白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和协同表达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以糖酵解通路为重点研究糖代谢通路上几个重要蛋白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特性和协同表达机制。
研究方法:通过对肌糖原代谢不同阶段不同组织中与糖原代谢相关联的几个重要蛋白(GN-1、GN-2、PRKAG3等)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RT-PCR方法)的研究,为构建与糖原代谢相关联的蛋白pathway和基因pathway提供信息。
2 课题的任务指标完成情况
通过三年的集成创新和实验室研究,顺利地完成了川东北地区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创新实验的各项任务指标。具体内容包括:
结合巴州区的实际情况,从川东北地区山区和类似的丘陵地区生猪养殖的生产条件和实现优质生猪健康养殖与环境控制的需要出发,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川东北地区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创新”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按照生猪产业链发展模式的需要,强调母猪群体结构的优化和繁殖周期的控制;精液处理和配种方式的优化;母猪分娩应激和仔猪应激控制药物的使用;仔猪饮水消毒处理;本地青绿饲料资源和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技术的集成和优化。
在完成生产技术集成和示范的同时,还从基础理论上研究了发酵床养殖模式下垫料中碳氮含量和舍内环境变化规律。再结合细菌学和病原菌分离以及小鼠致病性实验结果客观地评价了发酵床养殖模式的利弊,从而否定了在当地推广发酵床养殖模式的可能性。
结合本项目生产优质生猪的目标,围绕优质猪肉生产的需要,以糖酵解过程为突破点,针对屠宰后糖酵解过程和肉质性状变化的生理和遗传基础展开了相关的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在实验室完成了从糖酵解通路以及该通路上相关蛋白质、激素、酶含量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角度研究了影响肉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对GN-1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对GN-1、PRKAG3进行了组织间的差异性表达研究、肌肉中乳酸和肉质性状间的关联性研究、糖酵解过程中几种重要生化指标和糖酵解潜能(GP)与肉质性状间的关联性研究。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川东北地区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创新 工作总结
1、总体目标与技术路线 1.1 研究内容 本项目围绕探索川东北地区山区及类似的丘陵地区优质生猪健康养殖综合技术与环境控制为目的而展开,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优质生猪健康养殖,提高猪场综合效益为目的。主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