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程随想,作者阐述了成功学的危害,那些陷入其中的人们醒醒吧》
原文链接:http://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5/06/The-Mythical-Theories-of-Success.html
一、成功学的危害——单一化 “价值取向” 和 “人生追求”
在聊 “谬误” 之前,先聊聊 “危害性” 。
如果你经常看俺的博文,应该意识到俺是极力鼓吹 “多元化” 而反对 “一元化”(比如下面这篇,就是批判 “一元化” 的) 。
从 “社会” 的角度来看,多元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社会成员的 “价值取向” 和 “人生追求” 。如果某个社会中,民众的 “价值取向” 和 “人生追求” 是多样化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有活力的,也是健壮的;反之,如果民众的 “价值取向” 和 “人生追求” 非常单一化,那么这个社会是僵化的,也是脆弱的 (容易崩溃) 。
如果你想不通这个道理,可以联想一下生态圈的例子。生态圈的稳定性和健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物种的多样化程度。
现在来看看咱们的天朝,“拜金主义” 和 “急功近利” 是如此之盛行。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 (具体的原因分析,可以另写一篇) 。在拜金主义泛滥的过程中,成功学虽然 【不是】 泛滥的根源,但是成功学是泛滥的 “催化剂”——很多人受到 “成功学” 的影响,把 “名/利” 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于是就导致拜金主义的进一步泛滥。
为了避免误解,俺重申一下:
俺并不反对某些人追求 “名/利” 。比如商人追求经济利益,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如果整个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在拜金,那这个社会就有大问题了。
二、成功学的谬误——对 “速成” 和 “捷径” 的幻想
非常多的成功学资料都在鼓吹 “速成” 和 “捷径”——这几乎是成功学的主要卖点。所以俺首先来批一下这个谬误。
为了避免歧义,先界定术语:
本章节所说的 “速成” 指的是:快速形成某种能力或技能 (内在的) 。
本章节所说的 “捷径” 指的是:快速做成某个有价值的事情 (外在的) 。
◇“速成” 的谬误
假设某个 【高价值】 的技能/能力存在 “速成” 的方法,那么假以时日,这个方法必定流传开来,并被足够多的人掌握。按照经济学规律 (物以稀为贵),一旦足够多的人具备,那么该技能/能力就不可能是高价值的。
所以,成功学所鼓吹的 “速成方法”,要么方法本身是假的,要么方法对应的技能是低价值的。
俺博客的读者中,有不少是程序员。就以 “编程” 来举例:
曾几何时,书店中充斥着一些很唬人的编程入门书。比如 《21 天精通 C++》,比如 《24 小时精通 SQL 》。这些都是典型的用 “速成” 来忽悠。这类书籍显然不靠谱!
为了增加俺观点的说服力,转一篇大牛 (Peter Norvig) 写的文章——《十年学会编程》 。这篇的全文参见 《每周转载:IT 大牛谈编程语言 (网文 3 篇)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Peter Norvig 就分析了——为啥编程是无法速成的?
如果你是程序员,不妨想想看:连身为 Google 研究总监的 Peter Norvig,都说要 “十年”,你以为你比他更牛逼吗?
◇“捷径” 的谬误
成功学所谓的 “捷径”,无非两种:“真捷径” 和 “假捷径” 。
“假捷径” 自然无需多说,咱们来聊聊 “真捷径” 。
一年半前,俺写过一篇 《为啥急功近利反而赚不到钱——给拜金主义者的忠告》 。在这篇博文中,俺强调了一个观点:人满为患的康庄大道反而变成羊肠小道;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反而变成康庄大道。
说得再通俗一点:
如果你知道某个捷径,通常意味着别人也知道。而捷径如果被足够多的人知道,将不再成为捷径。 (除非你拥有别人所没有的竞争壁垒)
顺便说一下:
在那篇博文中,俺提到了一本知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战略论——间接路线》 。虽然是军事著作,但其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道理,完全适用于其它的很多领域 (比如:政治、经济) 。此书通篇都在批判 “直接路线” 。
点这里购买战略论: 间接路线:战略论: 间接路线
(想看的同学,俺的网盘上有电子版)
三、成功学的谬误——对 “复制” 的幻想
除了 “速成/捷径”,成功学另一个极具忽悠效果的宣传口号就是 “可复制性” 。
最赤裸裸鼓吹 “复制” 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唐骏——此人出了一本书叫做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
大多数成功学的资料,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整理成功人士的所谓 “事迹”,其实就是在暗示——你可以复制 (照搬) 这些成功人士的做法。
但实际上捏,这是非常扯蛋的。原因如下:
1. 每个人具有的内在特质是不同的 (性格、毅力、气质、知识结构、人生阅历......)
2. 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是不同的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圈子......)
3. 如果两个人出生于不同的时代,那么还要考虑时代背景的差异
由于上述这些差异,即使你非常熟悉某个成功人士的事迹,你依然无法复制其成功的案例。
举个例子:
假设现在有某个小青年,具备当年比尔·盖茨 【所有的】 内在特质 (性格、毅力、气质、知识结构、人生阅历......) 。你认为这个小青年能再现类似微软的辉煌吗?显然不可能!
为啥不能捏?因为时代不同了——当年微软的崛起,是因为正好赶上 PC(个人电脑) 的浪潮。假如没有这样的 “时代机遇”,盖茨或许也能创立一家赚钱的公司,但肯定无法像微软那么辉煌。
四、成功学的谬误——混淆 “优秀” 和 “卓越”
几乎所有成功学的相关书籍/文章/资料,都没有区分这两者。实际上这两者完全不同。
◇定义
俺对 “优秀” 的定义是:在某个领域成为最好的 20% 就可以称为优秀了。
(为啥比例定为 20% 捏?此处借鉴了 《二八原理》)
俺对 “卓越” 的定义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并且能载入史册。
(以程序员来举例:比如 Stallman 、 Linus 可以算是卓越的程序员)
◇差异
为啥说 “优秀” 和 “卓越” 完全不同?
要成为 “优秀”,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情况下,依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达成;
相反,要达成 “卓越” 是 【非常难】 的,具备个人的 “主观能动性” 是必须的,但也是远远不够滴。除此之外,还需要依靠 “运气”,或者叫 “随机性”(本文后面会提到 “随机性” 的话题,到时候俺会解释这点) 。
顺便说一下:
俺博客上曾经有一个系列 《如何成为优秀开发人员》 。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此系列聊的是 “优秀” 。而且在那个系列的开篇,俺特地强调了如下一段:
最后补充声明一下:
这里所说的优秀开发人员和开发大牛 (西洋文叫做 Guru) 不是一回事,看完这个系列文章或许有助于你成为优秀开发人员,但并不能帮助你成为开发大牛。
为啥俺要特地强调——优秀开发人员和开发大牛的差异。这两者的差异也就是 “优秀和卓越的差异” 。 “优秀” 是 “可求” 的;而 “卓越” 是 “可遇而不可求” 的。
五、成功学的谬误——幸存者偏见
何为 “幸存者偏见”(也叫 “存活者偏见”),在上个月的博文 《思维的误区:幸存者偏见》 中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再重复唠叨。
(没看过那篇博文的同学,建议先看完那篇,然后再往下看)
如果你留意成功学的书籍或文章,你会发现——它们介绍的 【绝大部分】 案例,都是针对成功人士。这就是典型的 “幸存者偏见” 。
下面俺来说一下,“幸存者偏见” 导致的谬误。
◇虚假的 “充分条件”
很多成功学的资料,在汇总了一大批成功案例之后,会去总结这些成功案例的共性,然后大肆渲染这些共性的重要作用。如此一来,会让读者以为这些共性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但其实捏?并非如此!
因为这些成功学的推销者 【没有】 去分析失败案例 (有些成功学资料分析了失败案例,但是案例太少,不具有参考意义) 。说不定某些失败案例的身上,也具有这些共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说明这些共性不具有 “充分性”(不构成 “充分条件”) 。
由此可见,只研究成功案例,得出来的结论是 【毫无意义】 的。
◇虚假的 “必要条件”
和前一章节相对应的是——虚假的 “必要条件” 。
同样是基于 “对成功案例的共性的归纳”,成功学的鼓吹者会号称某某共性是成功的 “必要条件” 。
这样的论调,往往也是不靠谱的。
因为很多成功学的资料,只分析了 【非常少】 的成功案例 (这里所说的 “非常少” 不是指绝对数量,而是指占总量的比例) 。企图根据这么少的样本,来总结出 “必要条件”,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样本太少,很可能在某个未收集的成功案例中,正好存在 【反例】 。哪怕只有一个反例,就足以否决某某共性的 “必要性” 。
六、成功学的谬误——对 “随机性” 的忽视
前面俺介绍了 “优秀” 与 “卓越” 的差异——“随机性” 对这两者的作用是迥然不同的。
几乎每一个达成 “卓越” 的成功人士,其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随机性的因素在起作用。以比尔·盖茨为例:
1. 他就读的是西雅图著名的私立学校——“湖滨中学”(Lakeside School) 。在他就读期间,那所学校开始配备微机 (Teletype Model 33) 。
那时候还是上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即使是美国的贵族学校,配备微机的也很少。 (家用 PC 根本就没有) 就是因为这台微机,比尔·盖茨开始迷上编程。
2. 同样是在 “湖滨中学”,比尔·盖茨认识保罗·艾伦。保罗·艾伦同样迷上编程,他俩成了好朋友。
(保罗·艾伦后来成了微软的联合创始人、第二大股东) 。
3. 他们两人中学毕业后,盖茨进了哈佛大学,艾伦进了华盛顿州立大学。本来天各一方,没机会再聚首。
但是艾伦读完大二退学,然后去了 Honeywell 工作,工作城市在波士顿,结果又跟盖茨碰上了。
4. 艾伦怂恿盖茨退学。后来盖茨听从了艾伦的建议,也退学了。
然后两人合伙开公司。这时候正好赶上 “Intel 发布 8080 处理器”,PC 时代开始降临。
列位看官试想一下:
如果盖茨或艾伦,其中一人如果读了别的中学,他们就不会碰上。
如果湖滨中学没有买那台微机,盖茨与艾伦两人至少不会这么快就迷上编程 (可能要等他们读大学)
如果艾伦没有退学,他跟盖茨就不会再次碰头。
如果艾伦退学之后没有去 Honeywell 而是去其它公司工作,他跟盖茨就不会再次碰头。
如果艾伦没有怂恿盖茨退学,盖茨可能不会那么早离开哈佛。
如果盖茨等到大学毕业再跟艾伦合伙开公司,很可能就错过后来跟 IBM 的合作。也就不会 DOS 操作系统。
从上述可以看出,微软的崛起,依赖于一连串的巧合。只要其中一个巧合不存在,就没有之后的微软霸业。
但是很多鼓吹 “卓越” 的成功学书籍/文章,往往忽略了随机性的影响。
顺便跑题一下:
刚才提到说:微软的崛起依赖于一系列巧合。但是即便没有微软,在 PC 浪潮之下,很可能会有另一个类似盖茨的人,创立另一家类似微软的公司,并成为 PC 操作系统的霸主。
简而言之就是——时势造就英雄。在人类历史上,鲜有 “英雄造就时势” 的,大部分都是 “时势造就英雄” 。
七、成功学的谬误——依赖于 “伪心理学”
最后再来讲一下成功学领域中的 “励志/心灵鸡汤” 以及相关谬误。
很多 “励志” 文章或 “心灵鸡汤” 文章都会涉及心理学,看上去貌似很唬人 (也确实忽悠了很多人) 。但是这类文章涉及的心理学,相当一部分是 “伪心理学”(通俗地说就是 “伪科学”) 。
啥是 “伪科学” 捏?“伪科学” 就是:本来不是科学,却号称自己是科学。
所以,要判断 “伪科学”,你首先要明白啥是 “科学” 。这个话题有点大,在此处展开,会让本文的篇幅太长。所以俺计划另写一篇博文,谈谈 “科学” 、 “伪科学” 、 “非科学” 这几个概念。 (不好意思,又挖了一坑)
如果你等不及俺的博文,建议你去看一本很不错的心理学科普。此书的洋文名称是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第 7 版的中文名是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第 8 版的中文名是 《对 “伪心理学” 说不》 。此书的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帮你区分 “科学” 与 “伪科学” 。
基思·斯坦诺维奇: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 (扫描版 第 7 版)
http://pan.baidu.com/s/1kTtJWl5
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 (第 8 版 扫描版)
http://pan.baidu.com/s/1hqgYT7m
点这里直接购买此书:对"伪心理学"说不 (第 8 版)
(俺的网盘上有中英文不同格式的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