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中共静宁县委书记 何鹏峰)

一、全县牛产业发展现状 

静宁县位于甘肃东部,平均海拔 1700 米,总面积 219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31.67 万亩,辖 24 个乡镇、 14 个社区、 333 个行政村,2023 年末总人口 46.98 万人,常住人口 35.1 万人。静宁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畜牧产业历史悠久,自古就 “沃野千里,水草丰美,宜产牧” 。

近年来,我们抢抓全省打造以平庆为核心的百万头高品质特色红牛产业带机遇,立足 “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 发展定位,举全县之力,集各方资源,布局形成 “南果北牛中部菜” 产业发展布局,并将以特色品牌 “平凉红牛” 为代表的牛产业列入全县六大重点产业链全力打造,充分发挥 “科技、政策、金融” 三大杠杆作用,深入实施基地固链、饲草保链、良繁稳链、循环延链、转化补链、流通强链 “六大工程”,全力推进扩量提质创牌增效,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养、加、贸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 30 亿级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平凉红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牛产业已成为静宁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区域布局优,产业规模大。

优化 “南果北牛” 产业布局,扶持培育养殖重点乡镇 15 个、标准化养殖示范村 65 个。深入实施 “万千百十” 工程,创建万头养牛乡镇 5 个、千头养牛示范村 75 个、百头以上养牛专业合作社 (规模场)60 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 1360 户,带动养牛农户 3.2 万户,建成规模化养牛企业 (小区)152 个、标准化暖棚 1.2 万座,全县牛饲养量 18.7 万头、出栏 7.5 万头。

二是链条延伸广,综合效益好。

聚焦 “前端抓饲草保障、中端抓扩繁增量、后端抓屠宰加工”,按照 “奖大补小扶弱” 的原则,出台扶持平凉红牛发展 24 条等一揽子政策,近 5 年累计落实补助建棚、良种补贴等项目扶持资金 8.8 亿元,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链贯通上下游、链接前后端、覆盖大中小,全产业链综合产值 26 亿元,人均养牛纯收入 2400 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 以上。

三是主体培育快,利益联结紧。

深入实施 “引大引强引头部” 行动和 “归雁工程”,研究制定企业主体培育计划,组建成立静宁县平凉红牛科技支撑专家工作站,招引培育链主企业 5 家,全县有 152 家涉牛企业 (合作社) 、 6 家有机肥加工企业、 4 家饲草加工企业,与群众开展契约式、股权式合作,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显著提升了农户生产经营水平。

四是科技创新强,产业根基稳。

全面落实 “五良” 配套养殖技术,依托静宁县平凉红牛科技支撑专家站,积极开展青贮饲草品质提升、益生菌引进推广饲喂试验、动物疫病免疫效果评估等方面技术创新与科技攻关,秸秆饲料转化利用率达到 83% 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83% 以上、规模养牛场机械化装备率达到 57% 以上。组建平凉红牛良种繁育群 500 头、建成冻配改良点 60 个,肉牛良种率在 88% 以上。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牛的应免密度达到 100% 。

  二、主要做法经验 

静宁县在牛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 “小规模、大群体” 并重,适度规模养殖和分户饲养同步,集聚资源要素、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是行政引导推动,优化产业发展 “路径” 。

加强组织领导。设立全县牛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甘味 “平凉红牛” 产业集群续建项目督导小组和技术承包小组,制定出台 《关于加快平凉红牛扩群增量推进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等政策文件 20 余份,研究提出 “补助建棚、贷款养牛、母牛补贴、新增奖补、见犊补母” 具体扶持措施,构建形成了高效系统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强金融扶持。深化政银企交流合作,为养牛企业 (合作社、家庭农场) 、规模养牛户等经营主体提供 10 万-3000 万元额度肉牛产业贷款,大力推行平凉红牛 “保险+期货” 、信用免担保、活畜抵押贷等肉牛产业贷款,累计为 1414 户经营主体、落实政策性贷款 1.16 亿元,全力保障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及肉牛科技支撑专家站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对重点养牛企业、合作社和养牛大户,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养牛标准化水平。组建平凉红牛 “先锋服务队”,扎实开展无疫小区创建专项行动,从规划、设计、建棚、繁育、饲养、防疫到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全环节、一对一跟踪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全县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支撑。

二是企业引领带动,打造规模扩张 “支点” 。

内培外引育龙头。大力开展 “引大引强引头部” 行动和 “归雁工程”,组建成立静宁县平凉红牛科技支撑专家工作站,确定昊康牧业、雄康牧业、供港基地等 17 户企业为链主 (链员) 企业,招商引进锡航农业、成纪伊昊等大型肉牛养殖企业、肉牛屠宰加工及精深分割企业,推动良种繁育、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市场销售等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精谋细划建项目。今年谋划牛产业链项目 14 项 7.4 亿元,创建培育平凉红牛精深加工企业品牌,创建灵芝、古城万头养牛示范强镇 2 个,打造长易河、高界河、甘沟河农业产业精品示范带 3 条,建设昊康牧业三期万头养牛基地,建成威戎嘉育、曹务张屲、锡航二期、界石北斗千头以上规模化肉牛场 4 个,提升三合北集、原安程义等千头养牛专业村 7 个,二季度全县牛存栏量 15.2 万头、出栏 3.6 万头。创新模式促增收。建立 “龙头企业联小区 (合作社) 带农户” 发展模式,推行 “农户订单生产、企业保价购销、农户就近就业、农户嵌入共享” 等联农助农方式,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机械等资产入股养殖场 (企业、合作社) 、有机肥加工企业、饲草生产企业,累计入股各类资金、资产 6750 万元,鼓励养殖企业 (合作社、小区) 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按照 “保底收益+按股分红” 等方式获得收益 1168 万元,带动企业、农户实现互利双赢。

三是科技引航驱动,强化质量提升 “引擎” 。

健全完善科技服务。坚持 “企业搭台、专家领衔、农户参与、科技支撑” 技术推广模式,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育本土技术骨干,努力打造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梯队,带动更多社会人士投身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成立 “平凉红牛” 科技支撑专家工作站,抽组专业技术人员 450 人,组建多个课题攻坚小组,紧盯良舍、良种、良料、良医、良法等关键环节研究攻关,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有力推动牛产业全链发展。注重技术集成推广。坚持引进与改良、推广与示范相结合,全面落实 “五良” 配套养殖技术,切实加强科技服务与指导,提升肉牛良种化率和科学养牛技术全覆盖,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依托静宁县平凉红牛科技支撑专家站,加大技术创新与科技攻关,甘肃雄康牧业完成 300 头基础母牛分群,开展基因组 DNA 提取、基因组芯片的基因型检测,每年完成秦川、红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良种肉牛冻配 3 万多头。筑牢免疫消毒屏障。坚持 “防疫优先、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应免尽免” 原则,推行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苗 “六不漏” 工作机制,落实 “任务到站、站长到村、站员到场 (户) 、责任到人” 工作安排,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持续加大防疫宣传,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市场引路拉动,扩充综合效益 “盘子” 。

打造品牌扩效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全力打造平凉红牛 “静富民” 企业品牌,大力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节会,加大产品展示产销对接,不断扩大产销路子。在做好县城立体化体验店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 “平凉红牛” 官方旗舰店,在国内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直营店,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提升品牌价值。三端齐抓延链条。前端抓饲草保障,年均种植优质饲草 18 万亩,完成青贮饲草 46 万吨。中端抓扩繁增量,培育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 “万千百十” 平凉红牛示范基地。后端抓屠宰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品牌建设,引进甘肃成纪伊昊肉牛屠宰及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建成方圆、陇原红等有机肥企业 6 家,年生产有机肥 20 万吨以上,依托供港基地累计完成供港活牛 5201 头,实现创汇 1.4 亿元。创新模式激活力。坚持 D 建引领,以 “三抓三促” 行动为抓手,组建成立静宁县平凉红牛产业联盟,由产业链 D 委牵头抓总,链主企业 D 支部分工负责,把重点企业吸附到平凉红牛产业链上,实现 D 建引领、产业支撑、企社带动、群众致富。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形成 “国有平台公司+乡镇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头人+养殖户”“种+养+加+销” 一体化等多种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小农户融入全产业链,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存在困难问题 

一是活牛价格低位震荡,市场波动压力较大。

中国畜牧业协会监测数据显示,2023 年全年肉牛均价为 30.02 元/kg,同比下跌 16.9%,今年 3 月育肥牛平均价格约 24.39 元/kg,跌至 2017 年 11 月以来价格最低点,利润空间缩水严重,尤其是规模养殖场呈现出亏损状态,部分养殖主体逐渐调整饲养结构、压减养殖数量,全县肉牛生产整体呈现出栏增、存栏降、补栏少、产能减的被动局面。平凉红牛价格仍保持在 32 元-34 元/kg 左右,发展前景广阔、势头强劲。

二是瓶颈制约依然存在,招商突破压力较大。

近几年,全县依托 “归雁工程”,广泛外出洽谈对接、招大引强,引进建设了昊康牧业、锡航农业等一批优质企业,有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高效发展。但今年受经济下行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投资意愿降低,“版图” 扩张收缩,招商引资还需持续加力。

三是内生动力仍然不足,链条延伸压力较大。

我县 2023 年牛饲养量 18.7 万头,其中平凉红牛饲养量 4.6 万头,牛存栏量 11.2 万头,其中红牛存栏量 2.8 万头。对比分析,平凉红牛饲养规模仍然较少,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产业效益仅仅停留在活畜交易的初级阶段。产品加工、熟食制品生产、高档冰鲜肉生产、高端食材开发,以及皮毛、骨、血等牛副产品深加工能力还不足,导致大部分利润外流。同时,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延链补链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高速增长压力较大。

从全市范围看,近几年牛饲养量、出栏量迅猛增长,出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超出 “十四五” 规划和平凉红牛产业链实施方案 2025 年的预期目标。从我县实际情况看,在羊肉市场价格低迷、活羊市场供大于求、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下,今年要突破 “牛饲养量 20 万头、出栏 9 万头以上” 预期目标压力较大。一些乡镇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决心不大、措施不多。个别企业 (合作社) 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短板弱项,养殖场地简陋、圈舍卫生较差、消杀设施不完善、基层防疫力量较弱,甚至空置导致效益发挥不够充分。另外,随着土地 “红线” 政策的严格落实,可用于发展规模养殖的设施用地存量较少、资源零散,选址难、用地难已成为牛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对策及建议 

一是优化结构布局,在 “扩量” 上持续用力。

抓产业规模扩量。紧盯全省打造以平庆为核心的百万头高品质特色红牛产业带目标,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培植优势的原则,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建设 “平凉红牛” 养殖产业带。继续实施 “万千百十” 扩繁计划,以甘沟、界石铺、原安、灵芝、古城 5 个万头肉牛养殖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走 “大群体、大规模、特色高端化” 的路子。抓科技创新增量。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昊康牧业、供港基地等龙头企业典型带动作用,以行政推动、政策鼓动、项目带动、市场牵动、科技驱动的 “五动” 模式,促进产业链 “产、加、销” 协调发展、全链条一体推进,辐射全县肉牛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抓政策扶持提量。持续加大对散养户的扶持和服务,落实好见犊补母、暖棚建设、青贮窖池等补助政策,扶持培育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提高户养率,逐步壮大基地规模,增加饲养总量,力争到 2026 年底,全县牛饲养总量突破 23 万头,年出栏 11 万头以上。

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在 “提质” 上精准发力。

延伸产业链条提质。抓住肉牛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加快构建 “饲、养、加、农、工、贸” 一体化的肉牛全产业链体系。抓住产业链前端,依托西北部土地辽阔优势,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料种植,加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力度;抓牢产业链中后端,深入实施 “万千百十” 工程,加快示范企业 (基地) 创建、屠宰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品牌建设,全链条提升效益。擦亮特色品牌提质。坚持 “平凉红牛” 品牌不动摇,加强肉牛良繁体系建设,鼓励引进良种母牛,推广性控冻精、胚胎移植等先进繁育技术,扩大母牛存栏数量;以良种繁育推广为依托,探索建立肉牛繁育示范场、核心育种场,牢固掌握繁育核心技术。引育肉牛深加工企业,推广肉牛深加工技术,实施精细化分割,研发不同特色的牛肉产品,提高牛肉附加值,打造 “平凉红牛” 系列特色品牌。创新平台载体提质。学习借鉴固原单家集等西北大型活畜交易市场经营理念,建设适合本地发展的活牛交易市场,建立肉牛网络交易平台,盘活肉牛交易流通,将活牛交易做到全国。建立肉牛行业协会,整合肉牛产业链优势资源,联合养殖场 (户) 及相关企业抱团发展,促进畜牧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是强化龙头引领,在 “创牌” 上竭尽全力。

强龙头创品牌。抢抓全市全力打造 “平凉红牛” 品牌的大好形势,借助 “引大引强引头部” 行动和 “归雁工程”,引进一批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企业,着力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品种改良和扩繁、场区改造、疫病防治、技术引进、服务体系等建设,推动肉牛产业种养、种加、种销深度融合。建基地创品牌。健全完善 “公司+基地+农户” 经营机制,鼓励养殖企业、农合组织和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合作共赢关系。鼓励引导养殖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对积极性高、信誉好、发展资金短缺的规模养殖户,积极协调信贷资金予以扶持。拓市场创品牌。按照 “完善乡级市场、壮大县域市场、拓展国内市场、瞄准国际市场” 的发展定位,以供港基地为依托,改变传统营销模式,在全国各地建立牛肉直营店和加盟店,建立稳定、广阔的销售渠道,提高运营效率和交易能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扶持发展肉牛养殖、运销、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带动肉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做优服务保障,在 “增效” 上凝心聚力。

金融扶持增效。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对接省市肉牛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精准设计金融产品,保驾护航肉牛养殖。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好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养殖户增信,推动圈舍和活体、保单贷款抵押,解决融资瓶颈难题。降低成本增效。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将肉牛纳入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范围,开发专门保险产品,降低农民养殖风险。大力发展 “人畜分离、种养结合、果畜互促、循环利用” 标准化养殖小区,促进养殖方式从低、小、散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上市。健全体系增效。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生态养殖,强化技术培训,依托方圆、陇原红等有机肥企业,持续拓展粪污资源化利用 “金字塔” 模式,加快推广 TMR 、疫病防控、粪污治理应用等技术,形成 “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苹果蔬菜种植” 的绿色循环模式。全面推进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改革,壮大 “土专家”“牛秀才” 等社会化服务队伍,建立健全肉牛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和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