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坚持以 “党建+” 为引领,以 “五治” 并举为抓手,持续加强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以 “共建” 为路径,“党建+”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 “主根基” 。
(1) 强化高位统筹,健全领导机制。
成立了由区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基层治理工作细化为 XX 个方面、 XX 个重点项目、 XX 项具体措施,逐一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具体负责人,实行指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个性化考核,切实解决边界不清、职责交叉、多头不顺等问题。
(2) 强化党建引领,深化网格建设。
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以 200-300 户或 1000 人左右为单位,将全区划分为 375 个网格,公开招聘社区网格员 20 名,农村兼职网格员 247 名,全部建立党支部,实行党员 “双报到” 制度,1276 名机关单位党员全部到居住地党支部报道,全覆盖建立网格党支部 307 个、党小组 2739 个,发展党员网格信息员 1825 名,推动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积极开展志愿活动,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三) 强化系统施治,发展 “枫桥经验” 。
持续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三调联动”,建立 “一乡一法庭,一村一法官、一法律顾问、一调解员” 联系机制,共调处矛盾纠纷 188 件,调处成功 160 件,成功率 85% 。
二、以 “共治” 为抓手,“五治” 并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 “共同体” 。
(一) 聚焦 “党建领治” 。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吸纳各类社会主体、社会力量作为 “红色合伙人”,着力打造多方联动的 “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
(二) 聚焦 “多元辅治” 。
发挥群众自治性组织作用,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监事会等,开展 “一约三会” 协商活动,形成了 “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 的浓厚氛围。
(三) 聚焦 “依法善治” 。
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区 209 个行政村及 6 个社区的法律顾问全覆盖,全面推进农村 “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 双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共培养法律明白人 1667 名、法治带头人 110 名。
(四) 聚焦 “文化兴治” 。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移风易俗、集体婚礼、爱心护考等志愿活动,共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 100 多场,参与志愿者超 1 万人次。
(五) 聚焦 “服务化治” 。
围绕提升群众满意度,将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服务项目,全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 “五社联动”,实现了群众诉求足不出户就有人管、有回应。
三、以 “共享” 为目标,群众 “满意度” 催生基层社会治理 “新效能” 。
(一) 是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 “第一追求”
大力实施民生福祉提升工程,坚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80% 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社保、医疗、教育、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行区、镇、村三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对票决出的民生实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二) 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 “第一信号”
试点推广 “红色联盟”“红色管家” 服务模式,路村乡试行了党建 “e” 联网、服务 “一” 码通、问题全清 “零” 的民情 “110” 机制,按照 “一村一码、一户一人” 要求, 将党建服务二维码张贴到家户,干部按 “单位+职务+姓名+电话” 实名入群,村民以 “组名+姓名” 实名入群, 构建起受理、办理、反馈、监督的 “民情流水线” 。
(三) 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 “第一标准”
建立量化考核、公述评议等机制,将党员干部、村 (社区)“两委” 班子、基层网格员等纳入量化考核范围,定期公布干部周计划、月总结、季排名,年底对干部管理服务进行评议打分,让评议结果切实成为干部政绩的 “度量衡” 。